秋雨滋润淮河。站在淝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防洪区整治工程工地上,花园湖防洪闸矗立在河面上,架起了防洪的“钢铁骨架”。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节水节水工程之一,花园湖防洪闸将于2022年建成投入运行,是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防洪区整治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单孔净宽10米,设计泄洪能力3500立方米/秒。泄洪能力超过土坝泄洪方式。 “正在将花园湖的洪涝区从原来的‘不定期防洪’升级为标准洪区,实行闸门控制、精准施控。“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李静说,沱河曾被称为全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十四五”以来,沱河被称为全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淮河流域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水库闸门一一建成,堤坝高耸,保护河流、惠及民生的水利工程转化。实景中的乌拉规划。智慧治水为水文局调度中心流域构筑安全屏障(信息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中心)据透露,整个流域的雨水情况数据在大屏幕上实时跳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水文气象处副处长赵孟杰告诉记者:“在防洪‘四预测’系统的支持下,淮河干流控制站预报的相对最大流量相对误差通常控制在10%以内,MAULSTREAM范围内的洪水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控制在10、7天内。 “数字是最好的见证。 “十四五”以来,淮河干流“提速”河段工程即将启动……截至目前,流域已建成水库8600多座、堤防8.6万公里、蓄滞留区24个、水闸4万多座。基本形成流域“上流域防洪格局”“接、中滞、下渠”,有能力抵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最大洪水。数字技术赋能防洪决策。“十四五”以来,淮河流域雨水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不断加强。“四预测”(预报、预警、培训、预警) 规划)防洪体系全面投入实际应用。现代水库闸门运行管理矩阵加快建设,推动河流防洪从单点管理向系统调节、从经验决策向智能调度转变。编织出的密密麻麻的水网,滋润着千家万户,滋润着民生。金秋,大乡稻田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苏布镇村稻穗又重又丰收。 “我在苏布镇种了6000多公顷地,种完水稻,就种小麦、蔬菜。回乡务农之前,我就看中了我们的普通灌区,有水利保障,旱涝保收。”种粮大户刘长乐指着田里的秋粮说。他口中的灌区就是皮什罕灌区。 灌区,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全国最大的灌区。灌区以淮河流域大别山佛子岭、梅山等6座大型水库为主要水源,建成了“长葡萄长瓜”居民灌溉系统,保障了全区合肥、六安等地超过1400万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 “这个 今年,灌区遭遇季节性干旱应在春灌前、梅花后进行。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和形势分析,充分发挥蓄水、调蓄、提升、多样化的功能。今年以来,累计调水灌溉21.8亿立方米,保障了灌区962万公顷水稻的生产用水。安徽淞石罕灌区管理局灌溉调度处处长朱善斌说。 “十四五”以来,淮河流域以改善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国家水网主框架和大动脉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节约集约安全利用能力,不断提高水安全水平在盆地里。如今,淮河流域已形成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和引水至徽河为“四纵”,沿徽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一横”为“多点”的“四纵一横多点”配置体系。水网成为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江湖重生,厚植惠河幸福。从上游河南息县的徽河博物馆,到中游安徽蚌埠的滨江景观带,再到下游江苏盱眙的古堰景区,万里淮河展现出独特的生态画卷。安徽省蚌埠市淮河河畔,市民张小丽与水上平台上的孩子们:“以前发洪水的时候还担心这里,现在这里成了全家人最喜欢的地方。”这种变化源于淮河流域富江湖湖建设的不断推进。 “十四五”以来,淮河流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加强水生态和水环境管理。江河湖泊面貌焕然一新,流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目前,淮河流域已建设幸福河湖1800余条,完成191条重要跨省河湖健康评价,80%以上河湖评价为健康以上。数字背后是真实的管理成果:合作率主控断面17条跨省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达标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浒河干流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质全年保持良好。 Ⅲ类及以上滑坡,淮河流域(含山东半岛)滑坡面积和强度出现“双下降”。 81个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面积减少70%以上。京杭大运河连续第四年实现全通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每一滴水的精确冲刷都转化为大河的强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