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十年修复,陪伴养心殿数百年的重要文物逐渐迁回原处。
养心堂的修复工作不仅是空间的修复,更是一次跨越百年的文化接力。
1925年,清朝清理委员会进入养心殿,震惊地发现殿内数千件珍宝不知所踪。这是溥仪被迫出宫前,以“赏赐”为名,分批将宫墙外的文物带走。这个“空缺”给中国人敲响了警钟:系统保护文物、建立故宫博物院刻不容缓。
从此,紫禁城的人们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追寻和保护。
张林杰 故宫博物院文物部门多年来一直关注养心殿玉器的下落。有一次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些微信公众号上的一张照片中的玉片与档案目录非常相似,于是他到辽宁省博物馆进行比对,发现了许多零散的玉片。如今,溥仪搬走的数千件玉器中,已有400多件已被鉴定。
每块玉石都有自己的名称和自定义的存放位置。它们串联起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玉器的发展史,堪称一部“中国玉器的缩影史”。
玉不仅是礼器媒介,更是文明的载体。养心门外的那块直径52厘米的和田玉,是禁城内最大的玉石。
2025年,故宫推出“玉出昆岗”展览,展出故宫藏清代玉器258件。
在“回归故土”展览中,新疆和田等地出产的精美玉石回到了昆仑故里。
阿莫其中,14枚“乾隆红钱”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以新疆红铜为原料铸造的铜币,镌刻着三个大字,成为中华文明多样性和统一性的重要见证。
新推出的故宫数字孪生功能,用科技重新开启历史,让观众“走过”养心殿,甚至体验“开窗写笔”新年仪式。
通过调整时间和天气,人们仿佛回到了乾隆二十五年的夜雪中,感受到了他写下的“天下太平,万民安宁”时的昂扬精神。
在养心殿,不仅有寺庙的真诚,还有人性的温暖。雍正曾在落笔之首写下“无灾无痛,此乃吾愿”,表达了皇帝作为一个普通人对和平的渴望。三溪堂《平安春信》以梅花为信,穿越时光,送去生命的春天。
从20世纪80年代朱家新先生的最初修复,到目前故宫博物院故宫历史部对墙体结构和荷载细节的严谨讲解,养心殿的每一次“重生”都始于一代代禁地大师的智慧和毅力。
养心堂时而假扮家事国事,天地暗黄;它也故作犹豫,忆起时光如水。
最终,文明的岁月得以保存。
锁定CCTV-9
纪录片《一百年的关怀》
今晚结束
19:27
敬请期待!